现将《白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说明如下:
一、编制过程
为加快我市绿色转型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吉政办发〔2021〕67号)以及《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山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白山政办函〔2019〕5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局代市政府起草了《“十四五”规划》,并分别征求了各县(市、区)政府、白山市农业农村局、白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白山市发展和改革委、白山市文旅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并按照各部门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
二、编制依据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吉政办发〔2021〕67号)、《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山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白山政办函〔2019〕53号)
三、主要内容
《白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白山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特色兴市”为指导、以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为主线,以机制创新、模式探索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国十大生态屏障、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首个全幅员森林旅游区的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四方面”,形成初稿。《“十四五”规划》共分为八章31节,现将规划内容汇报如下:
第一章为“十三五”生态环境形势。总结了我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成效,也指出了我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为“十四五”生态环境形势分析。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期间,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同时,综合研判,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六个关键时期。
第三章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实现高标准保护、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本健全、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取得扎实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大改善,初步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田园家园天蓝地绿、城乡繁荣生态宜居、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丽白山。从四个方面设定了15项主要指标,其中生态环境质量7项,为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污染物排放总量4项,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生态安全维护3项,为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应对气候变化1项,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
第四章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长白山东北亚生态屏障。一共有四部分内容。
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长白山生态屏障。包括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定期评价、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执法监督、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结果应用七个内容。
二是构建以长白山、松花江为主体,森林、水系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构建“两区、三带、多斑块”的生态空间格局和构建松花江、鸭绿江和浑江生态文明融合示范带生态廊道两个内容。
三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包括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发挥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品牌效益(1.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3.完善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4.探索全民共享机制;5.建立监测体系;6.加强评估考核;7.严格执法监督。)、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四个内容。
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包括开展长白山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高标准农田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珠宝河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的矿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红土崖等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五个内容。
第五章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高标准保护增色“为山而名,因水而秀”白山生态魅力。一共有五部分内容。
一是三水统筹改善水生态环境,以长白山源头水打造“一方好水”。包括强化长白山源头水质目标管理(1.加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2.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3.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强化面源污染治理;4.强化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措施,完善水源地监管制度。)、强化“一方好水”水资源目标管理(1.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完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调控调度闸坝、水库,落实流域内重要河段、重要节点生态流量保障;5.开展矿泉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分析。)、强化长白山森林和水系共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管理(1.制定白山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育和修复总体方案;2.开展全市重点湖库生态调查;3.加强对长白山森林带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及江河源头区的水源涵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4.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坚持“内源可控,外源预警”构建水环境风险防控(1.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建设;2.建立跨界河流风险监测预警体系;3.加强风险隐患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四个内容。
二是分类管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中国氧吧打造白山森呼吸。包括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1.深入实施氮氧化物和VOCs总量控制;2.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深化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源头替代;2.持续开展协同治理;3.强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4.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5.加强扬尘综合治理;6.开展城乡生活污染治理)三个内容。
三是分类施策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好黑土地。包括做好土壤保护基础工作(1.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2.建设土壤环境监测网络;3.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实施土壤分类别分用途管理、推进农用地风险防控(1.严守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2.受污染农用地治理修复。)、推动建设用地污染场地修复(1.建立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体系;2.建设用地污染地块修复工程;3.未利用地环境监管;4.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5.加快工矿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四个内容。
四是分类管控固体废弃物,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打造白山无废城市。包括生活垃圾推行分类减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危险废物严格监管与规范程序三个内容。
五是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以环境安全底线思维构建预警预报系统。包括强化危险废物风险防控、开展重点区域分级分类管理、防范重点领域环境风险(1.加强涉重行业综合防控;2.推进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3.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4.加强危险废物监管;5.推进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治。)、提升环境风险预警、排查、应对水平四个内容。
第六章为唤醒自然资源活力,坚持“两山”双向转化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一共有五部分内容。
一是推荐落实“三线一单”,严格产业准入服务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是盘活自然要素,构建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路径。包括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盘活农村资源要素(1.支持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2.创新做好村庄规划编制;3.用活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4.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5.盘活乡村闲置公益设施;6.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体制、城乡融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1.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探索“生态产业化”的经济绿色增长极;3.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四个内容。
三是第一产业融合化,打造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包括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格局(1.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2.实施绿色农业体系。)、打造“白山•绿之康源”区域公共品牌、打造长白山森林食药城(1.发展以中医药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2.发展特色种植业;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4.推进特产食品加工业。)三个内容。
四是第二产业绿色化,以产业绿色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优化能源消费结构(1.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推行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4.有效推进清洁供暖。)、培育新兴支柱产业(1.以硅藻土为代表的矿产新材料产业;2.矿泉水产业。)、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1.传统产业升级改造;2.推进工业循环化改造;3.对公共设施进行节能改造;4.构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体系;5.推广清洁生产审核;6.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淘汰低端落后产业(1.淘汰低端落后产业;2.实施清理专项行动。)四个内容。
五是第三产业多元化,以全域旅游打响白山生态文旅辐射圈。包括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发展“山水画卷 生态白山”全域旅游、打通“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发展“白雪变白金”冰雪旅游、深化长白山森林食药资源优势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康养白山、全力以赴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区域绿色发展(1.打造综合立体交通体系;2.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3.加快畅通对外通道。)、发展现代物流和服务业打造宜居宜居宜游生态白山五个内容
第七章为强化制度保障,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白山样板”。一共有七部分内容。
一是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提升担当落实能力。
二是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提升主体治污能力。
三是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提升社会共治能力。
四是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
五是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提升市场配置调节能力。
六是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提升信用监管调控能力。
七是健全环境治理法规政策体系,提高依法治理能力。
第八章为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的思路。一共有两部分内容。
一是重点工程。初步设计重点实施绿色发展、蓝天、碧水、净土、生态保护与修复、美丽乡村、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建设等八大类。
二是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统筹各类资金,强化资金保障、科学精准治污,强化技术保障、严格监督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广泛宣传引导,动员社会监督五个内容。
四、主要特点
《“十四五”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为核心,到2025年,白山市生态环境得以高标准保护、生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本健全、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取得扎实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硕果累累,将白山建设成为环境天蓝水清、经济绿色蓬勃、乡村美丽兴旺、城市生态宜居、人民幸福和谐的美丽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