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白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艳艳。今天做客我们访谈直播间的是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局长孙增建同志,我们将从便民、利民、惠民的角度谈一谈医保工作开展情况。
[主持人]
孙局长,首先欢迎您做客访谈直播间,应该说是我们直播间的老朋友了,先向我们网民朋友们打个招呼。
[孙增建]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
医保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近年来,医保事业快速发展,每一处新调整、新变化都备受群众关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医疗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孙增建]
应该讲,从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医保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每年都会出台惠民新政策,便民新举措。但不论如何发展变化,基本医疗保基本、补充保险“保大病”、医疗救助“兜底线”、总体发展“可持续”,全民参保、应保尽保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变。 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拓宽了保障范围。如从2021年起,建立了城乡居民门诊“两病”保障,从2023年起,开展了城镇职工门诊共济。除普通门诊外,27种慢性病、55种特殊疾病也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通俗的讲,就是原来老百姓自己需承担的费用,现在医保给报销了,最大限度提高了医疗保障待遇水平。 另一方面,参保扩面取得新成效。因为参保才能有待遇,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学生、贫困人群的宣传力度,老百姓的参保意愿明显提高,截止到2023年8月份,白山地区参保人数达到93.33万人,参保率长年稳定在98%以上,基本达到了应参尽参、应保尽保,最大限度保障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主持人]
您刚刚提到的门诊共济政策在我市已实施半年多了,在群众中仍是热门的讨论话题,这一政策具体是怎样惠民、利民的呢?
[孙增建]
正如主持人所说,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建立后把普通门诊、慢性病、特病纳入到了医保报销范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坦率的讲,这些病过去除住院外医保是不予核销的,现在,全部纳入到了医保报销范围,这就是最大限度的惠民、利民。 具体讲,门诊共济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在全体参保人群范围内实行共济保障,实现“大共济”。其资金主体来源仍为医保基金,个人账户计入方式改进后置换出来的资金为辅。这笔钱将当期变为实实在在的基金投入,真正用于对医疗服务的支付,解决了以往普通门诊费用不能报销的问题。改革前只有住院才能报销的项目,如胃肠镜、血检、尿检、ct、彩超、核磁共振等,在“大共济”的保障下,现在门诊也可以进行报销了。从今年1月实行门诊共济以来,截止到现在,医保基金共支出2791万元。 另一方面是个人账户实行家庭共济,使职工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拓展,实现“小共济”。原来只能本人用于医院就诊和药店购药,现在配偶、父母、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发生的个人支付医药费用,以及在定点药店购药、购买医疗器械、购买医用耗材,都可以用家庭成员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还可以用于本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
[主持人]
职工医保个人帐户计入办法随门诊共济政策推行作出调整后,有人认为“门诊报销跟个人帐户比不划算,个人帐户划入少了,吃亏了”,对此,该怎么看?
[孙增建]
如果仅计算改革后的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或改革后的个人账户计入标准,那么对于少数个人养老金较高和工资较高的参保人群,看起来待遇水平下降了。但是改革后普通门诊统筹支付比例已向退休人员倾斜,且职工医保并不单单只有个人账户和普通门诊统筹,还有门诊慢特病保障、住院保障等一系列待遇,并由此构成完整的保障体系,改革后保障能力会变得更强,真正患病的群众和老年人更受益。 总的看,大家既要算小账,也要算大账。改革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会加强,生病后可以通过统筹基金报销,大家互助共济,保障会更充分。既要算眼前账,又要算长远账。每个人都有年老和生病的时候,年轻健康时看病不多,但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是长期存在的。年老多病时,靠个人账户和个人积累总是有限的,更需要有坚实的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实现社会互助共济来化解疾病风险,长远来看全体参保人都将从此次改革中获益。 以退休人员为例,经测算,改革前白山市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退休人员每人每年平均计入约1243.68元,改革后每人每年平均计入约827.88元,年降幅约415.80元。而改革后建立的普通门诊统筹制度,经测算,仅普通门诊统筹一项每人每年可以报销到1000元,如果同时患有门诊慢特病,报销金额将会更高,最高可达每年6500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个人的受益程度更高。
[主持人]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成为常态,异地就医已经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就医政策,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新变化?
[孙增建]
医保从2000年12月成立至今,尤其自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年年都有新的政策制度出台,但总体上讲,无论如何变化,待遇是越来越好了,服务上是越来越便民了,在这上面,老百姓是最有发言权的,也是体会最深的。从2020年起,我们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 在窗口服务方面,推进经办服务窗口“一站办”,窗口前台不分险种、不分事项、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后台分办联办快办,让群众进一扇门、取一个号、在一窗办,群众办理业务将更加便利。 在异地就医方面,省内普通门诊异地就医可"免申享",无需办理地就医备案;省内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备案可"先医后补",未结算前补办备案可享直接结算;急诊就医可采用"特事办",发生急诊救治时,参保人员未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的视同已备案。 在门诊慢特病就医方面,5种慢病实现“跨省享”。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和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患者在完成备案后,和开通此项业务的异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产生的相关费用可跨省直接结算。同时取消门诊慢特病定点医疗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医院及一家药店”的限制,2023年又出台了便民措施20条,诸如此类的便民措施还有很多,但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更加便民、利民。
[主持人]
“先医后付”是一项新生事物,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目前哪些医院能够实现“先医后付”?
[孙增建]
近年来,随着广大参保群体就医需求不断扩大,传统医疗付费业务排队时间长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参保群众就医便捷度、体验度和满意度,优化医疗付费效率,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推出了“先医后付”业务。 首先,从付费上来讲,体现了便捷就医服务,改变了过去先交钱后看病的固有模式;其次,对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帮扶,现在可以先就医后付费,由银行授予的“先医后付”信用额度垫付医疗费用,参保人于还款期内完成还款。目前,市中心医院、江源区人民医院作为“先医后付”试点医院已经可以开展业务。下一步我们将在试点医院经验的基础上,分批次把一级、二级医院纳入“先医后付”业务范围。
[主持人]
好的,感谢孙局长详细的解答,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大力支持,这期访谈就到这里了,让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