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力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相继组织实施了水源工程、防洪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工程及农田水利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3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6万公顷,地方水电累计实现发电收入2.25亿元,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万吨。
全市防洪工程共完成投资5.96亿元,建成达标堤防110.74公里,重点流域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小河流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洪体系逐步形成。市区重点防洪工程浑江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在2010年洪水过后,相继完成投资2.29亿元,维修加固堤防21.5公里,左岸已延伸至老营大桥,初步建成浑江干流完整防洪体系,并成为市区主要休闲景观带。随着主要江河的治理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也相继实施,特别是市区主要河流金坑河、库仓沟河、红土崖河和西北岔河等,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建成堤防26公里,保护人口10.3万人,保护耕地7733公顷,城市内河防洪和内涝问题得以改善。
库仓沟河堤防加固工程作为市政府承诺的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市水务局高度重视,从惠民、便民、利民角度出发,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增加拦河坝、护栏、下江道和垃圾清运点等更多人性化服务设施,有效修复库仓沟河沿岸生态环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2.36亿元,建成476处工程,共解决了37.89万人和18750名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均超计划投资50%以上,为全面完成工程总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解除防洪心腹之患、增强抗旱减灾能力的重大举措。五年来,全市先后完成了11座小(1)型水库和14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为防汛抗洪提供有力屏障。2013年我市遭遇洪水袭击,全市65座水库无一垮坝,市区无一人伤亡,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农田水利工程是保证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灌区渠系改造工程及蔬菜基地灌溉工程共完成投资1.6亿元,新建工程254处,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000多公顷。2013年发挥效益的七道江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是市区重点菜篮子工程,建成橡胶坝一座,铺设引水管道13.6公里,满足浑江两岸大面积耕地灌溉,为打造市区万亩蔬菜园基地提供保障。
防汛抗旱夺取新胜利。市水务局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做到早预判、早部署、早落实,做到了安全度汛检查到位、防汛责任制落实到位、防汛物资储备及抢险队伍建设落实到位、应急度汛措施落实到位、各类防汛预案修订落实到位。积极争取资金建立防汛抗旱会商系统、创新防汛工作新模式、探索有效抗旱模式,有力应对建市以来最为严重旱情,牢牢把握了防汛抗旱工作主动权。
加强水源地管理,对曲家营水库一级保护区实行全封闭管理,累计投资120万元对水库大坝进行维修养护;划定西北岔水源保护区,超前谋划制定《白山市西北岔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办法》,确保水源水质安全。开展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规范用河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加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督力度,完成小流域治理223条,占治理总数的55.33%,初步形成了以示范小流域为典型,以“四荒”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地方水电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3.9万千瓦,发电量增加到6亿千瓦时,实现发电收入2.25亿元;长白县成为国家首批代燃料项目试点县,“以电代燃”项目区享受代燃料电价,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赢。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在浑江干流、曲家营水库及头道松花江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增殖放流鲤鱼、花白鲢和冷水鱼500多万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涵养水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帮助大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引进新的节水设备和工艺,年节水近万吨;对小用水户全部实施按表计量,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保障水产品安全,通过加强水产养殖场监管、开展水产品专项整治、渔需物资打假、苗种专项整治、健康水产品上餐桌等专项行动,认证无公害产地13家、产品32个,面积1299公顷,地产水产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从源头上保障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把依法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大力宣传贯彻《水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为白山经济发展提供优良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