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妇联紧密联系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倡导创办了社区(村屯)“四点半小课堂”,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一、创办由来
白山市城镇社区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中,年轻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较多,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这些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就读于附近中小学校。白山市妇联在深入基层了解到部分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一般下午四点钟放学离校,由于其双职工父母或单亲家长下班较晚而无处可去。学生离校父母又未下班的这段时间成为“真空时段”,出现孩子无人监管不安全,家长无暇顾及不安心的问题。近年来,白山市妇联在全市城乡倡导依托社区(村屯)创办中小学生学后集中点,即“四点半小课堂”,使社区(村屯)部分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及留守流动家庭的子女放学后直接进入小课堂集中托管。
二、创办方法
固定教室。白山市妇联指导城乡社区在现有条件下,将社区或村办公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开发成固定的“四点半小课堂”教室,并设置适合于中小学生使用的课桌椅和黑板。
聘请志愿者组建辅导员队伍。每个社区从离退休教师、驻区学校在职教师、社区专干、大学生村官中聘请5-7人担任小课堂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多数有数学、语文、英语及美术的从教经历。社区辅导员每周轮值一天,村屯辅导员每周休息日和寒暑假开办辅导班。目前,全市志愿者辅导员已发展到160人。
开展课业辅导和各种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在“四点半小课堂”,辅导员老师除了辅导孩子们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还为孩子们开设了各种兴趣课程,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一些小课堂还配置了电脑,在辅导员指导下学习电脑常识。每个“四点半小课堂”均建有图书室,图书角,备有适于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引导和鼓励孩子们学会阅读。组织孩子们参加团队活动,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互帮互助意识。
三、创办成果
一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社区(村)是国家与社会的衔接口,是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也是妇联开展妇女儿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点半小课堂(留守儿童小课堂)的创办,体现了社区为民服务职能,不仅化解社会矛盾于基层,也密切了居民群众对社区(村)自治组织之间关系,增强了群众对社区的依存感和信赖感。
二是妇联服务妇女群众的职能进一步实化。“四点半小课堂”是妇联组织服务社区妇女儿童新的有力的抓手。白山市妇联通过创办社区“四点半小课堂”,使放学后无人监管的中小学生有了固定可靠的去处,既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单亲母亲藏林素说,自己因打零工维持生活下班时间难以固定,多亏四点半小课堂使女儿有了放心去处,辅导员老师还经常护送孩子回家。小学生姜浩岩的妈妈说,“以前孩子放学后到我工作的地方写作业,不仅影响工作,孩子自身还时常分散精力,现在有社区老师辅导,不仅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辅导员帮助下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三是社区教育文化人才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如江源区大华村大学生村官段晓羽和时佰灵在任职期间,在街道妇联指导下创办了农村留守儿童小课堂,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义务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免费开办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培训课程,同时还教给孩子们生活小常识,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才干。她们的培训班不仅辅导了本村的留守儿童,还吸引周边村的孩子前来学习。
四是孩子们有了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组织中小学生在母亲节制作“感恩父母手抄报”,在国庆节期间唱红歌,“七一”前夕组织学生到“四保临江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社会阅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为妇联基层组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直接面向儿童开展工作提供了经验。